多家汽车行业供应链账期缩短至60天释放了什么信号



2025年6月10日,中国一汽、东风汽车、广汽集团、赛力斯、吉利汽车、比亚迪、小鹏汽车等头部车企集体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缩短至60天内。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在政策驱动与行业自律的双重作用下,正式开启了一场供应链资金流转的革命性变革。账期从普遍超过180天压缩至60天,不仅是对《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》的刚性执行,更是汽车产业从“价格内卷”转向“价值共生”的关键转折点。
一、政策刚性约束:倒逼行业生态重构
修订后的《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》于2025年6月1日正式实施,明确划定三条红线: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采购必须60日内付款、禁止强制使用商业汇票变相延长账期、拖欠严重者将面临财政资金限制和市场准入约束。这一政策直接封堵了车企惯用的“3个月账期+6个月承兑汇票”组合拳,迫使行业重新审视供应链金融模式。
以比亚迪为例,其2025年一季度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41天,远超新规要求。若严格执行60天账期,比亚迪需额外垫付约8000万元资金,相当于其年净利润的15%。这种资金压力将倒逼车企优化现金流管理,例如通过数字化系统将付款审批缩短至72小时内,或采用动态现金池管理分散支付峰值压力。政策刚性约束下,车企的财务合规成本显著上升,但同时也为行业构建了“道德与法律双重底线”。
二、供应链金融变革:从“资金池”到“技术伙伴”
长期以来,车企通过商业承兑汇票将信用风险转嫁给供应商,形成“无息资金池”。例如,某车企“60天账期+180天供应链金融”模式将回款周期拉长至8个月,导致供应商被迫接受高利率贴现。这种模式在雷丁汽车暴雷事件中暴露出致命风险——未兑现汇票瞬间沦为供应商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。
账期改革迫使车企重构供应链金融生态。东风汽车提出“动态现金池管理”,通过银行信用为供应商提供反向保理融资;广汽集团则将准时付款纳入供应商ESG评级,给予技术加分。这些创新实践表明,车企正从“成本转嫁方”转型为“生态共建者”,供应商也从“乙方”升级为“技术伙伴”。例如,某线束供应商在账期缩短后,将节省的融资成本投入自动化产线升级,产品良品率提升20%,直接反哺主机厂质量提升。
三、行业洗牌加速:头部效应与中小企业突围
账期改革对车企的现金流管理能力提出严峻考验。以年采购额千亿的车企测算,提前120天付款需额外准备超300亿周转资金。这导致行业分化加剧:头部车企凭借资金实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快速适应新规,而中小车企可能面临淘汰。例如,某新势力车企因账期压缩导致现金流断裂,最终被头部企业并购。
但改革也为中小企业创造了突围机会。账期缩短使中小企业现金流稳定性提升,其在合作谈判中的话语权增强。数据显示,账期优化后,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可提升20%以上,加速技术迭代。例如,某智能座舱供应商在账期缩短后,将节省的融资成本投入HUD技术研发,成功打入头部车企供应链。
四、全球化竞争:从“价格战”到“价值战”
国际车企的账期管理已形成成熟模式。2024年,丰田汽车应付账款周转天数54.84天,福特汽车56.94天,通用汽车64.1天,德国车企更短至40天左右。相比之下,中国车企平均182天的账期严重制约了全球化竞争力。
账期改革将推动中国车企向国际标准靠拢。例如,吉利汽车提出“构建汽车价值链命运共同体”,通过技术共享、风险共担提升供应链韧性。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建立信任,也为应对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壁垒提供了基础。例如,某电池供应商在账期优化后,将资金投入固态电池研发,其产品已获得欧洲车企订单。
五、长期价值:从“资金流转”到“产业升维”
账期改革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汽车产业底层逻辑。当车企不再向供应商转移融资压力,才能真正建立技术共享、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。例如,广汽集团将60天账期作为“韧性供应链”的基石,通过联合研发降低零部件成本15%;赛力斯则将账期写入合同,实现主机厂与供应商双赢。
这种变革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。数据显示,账期缩短后,供应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30%,产品质量缺陷率下降25%。例如,某冲压件供应商在账期优化后,将节省的融资成本投入模具精度提升,其产品成功替代进口件,为主机厂降低采购成本18%。
重庆极乐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认为:汽车行业供应链账期缩短至60天,不仅是一场财务规则的调整,更是一次产业生态的重构。它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“野蛮生长”走向“协同共生”,从“价格内卷”转向“价值共生”。当一汽的数字化系统精准跳动着付款倒计时,当吉利的“价值链命运共同体”蓝图徐徐展开,账期改革已然超越财务范畴,成为驱动产业升维的核心动能。这场始于账期的变革,终将蔓延至技术协作、标准共建、数据共享的深水区,为中国汽车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奠定基础。